在首日成交價和成交量開門紅后,頗受關注的全國碳市場交易量大幅縮水,雖然交易價格持續走高,但第二周交易量僅為首日的六分之一。碳價的波動引發市場討論。有分析認為,碳價的波動水平保持在市場可承受的范圍內可能更有利于“3060”目標的實現,考慮到中國碳市場的建設仍在起步階段,全國碳市場的運行之路任重道遠。
波動
“初期碳市場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碳市場中的碳價取決于供給和需求基本面及政策導向。碳配額的供應總量由頂層設定,與政策導向相關。在碳配額總量確定的情況下,碳價則由市場決定,需求超出預期,碳價會上漲,反之亦然。”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呂建中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說,由于碳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波動屬于正常現象,但是劇烈波動,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碳市場的長期穩定運行。
7月16日,全國碳配額交易均價為51.23元/噸,遠高于2020年七大試點碳交易市場平均價格29.19元/噸。當天,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410.4萬噸,累計成交額約2.1億元,但在隨后的一周里,成交量僅為69.9萬噸,成交額約4000萬元,CEA均價約57元/噸。
國金證券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能源與政策首席分析師李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市場交易首日價格高漲主要由市場熱情帶動,市場主體表現出對碳價的高預期,隨后交易量走低,表明高昂的碳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交易熱情。
呂建中認為,碳價的劇烈波動會抑制企業的低碳投資。碳價及其波動率會通過“信號-預期”機制對企業低碳投資產生影響。碳價波動率越大,碳市場越不穩定,企業為降低風險,會選擇通過購入碳配額實現履約,影響了供應鏈低碳技術的采納時機,最終影響減排目標的達成。因此,碳價的波動水平應保持在市場可承受的范圍內,既能實現對各類主體激勵與約束的相對均衡,又能在保證市場供需自主定價的同時維持市場的相對穩定,特別應防止碳交易市場金融化引發的價格大幅度波動。
回落
全國碳市場交易將有利于促進“3060”目標的實現已成為共識,將率先影響到電力行業的競爭格局。
呂建中指出,碳市場可以有效抑制高耗能、高碳排放行業的發展。碳市場建立之后形成碳價,導致碳排放產品的邊際成本增加,且碳排放強度越高的產品,成本增加越顯著。其中,一部分成本由生產企業內部承擔,需要相應的壓縮盈利空間;另一部分成本需要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給下游或消費者承擔,將導致市場需求變化,進而改變競爭格局。以電力行業為例,零碳排放的光伏、風電將逐漸替代火電成為發電的主力。
電力企業是當前全國碳市場交易的主體。李蓉認為,受發電企業成本高企、利潤下滑的影響,全年碳價中樞或回落至40元/噸的水平。
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市場電煤價格快速攀升,居歷史高位,市場或有超過60%的電廠虧損。一般而言,虧損的電廠主要為煤耗高的電廠,此類電廠屬于碳排放不達標而需要去市場購買配額的電廠,50元/噸的碳價對電廠的經營無疑是雪上加霜。面對高昂的燃料與環保成本,這類電廠可能會通過少發電來減少虧損和履約,最終導致碳配額交易需求降低,價格回落。
呂建中認為,碳市場可以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引導資金流動。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信號。
完善
繼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后,未來,將逐步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及航空業。
中國石油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石油是“全國碳市場首日交易集團證書”10家企業集團之一,其所屬的8家企業成為全國碳市場交易主體,均將在全國碳市場內進行碳配額線上交易,并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內,向省級生態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進行配額清繳。
除了行業的逐步擴容外,在全國統一的碳市場之外,區域碳市場仍在運營。呂建中指出,全國統一的碳市場不等于統一碳價,統一的碳市場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外部性帶來的扭曲,但也要考慮如何平衡全局與局部、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比如污染物可能會隨著碳排放的地域性轉移而發生流動。同時,考慮到中西部能源生產、輸出地區與東部能源消費、輸入地區存在著功能定位、產業布局等方面的不同,需要處理好全國性碳市場與地區性碳配額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反映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碳減排機會成本上的差異。
“與歐美國家運行時間相對更久、更成熟的碳市場相比,我國碳市場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建議首先要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準確,這也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中之重。可以參考目前最成熟的碳交易市場,如歐盟碳交易市場,建立折量拍賣和穩定儲備機制等市場調節機制。其次,應進一步改進配額分配方法、完善價格穩定機制、盡早引入拍賣機制,有效助力碳價發現。并借鑒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經驗,盡快完善價格穩定機制。再次,建立與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相配套的微觀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賬戶,界定產權和責任。”他說。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