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原油、黃金和銅等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先后顯露出上漲疲態。雖然工業品傳統的”金九銀十“需求旺季將至,但隨著制造業數據下滑、歐美央行先后發出Taper信號,全球復蘇同步放緩跡象明顯,這也意味著大宗商品上行驅動不足。
基本面因素不支持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8月份制造業PMI為50.1%,相比上月下滑0.3個百分點。PMI數據已經連續5個月下滑了,創下2020年3月以來的新低。財新制造業PMI創近新低49.2,自2020年以來首次落入收縮區間。統計局8月非制造業PMI指數下行5.8個百分點,大幅弱于季節性。內部并不均衡,建筑業走強,消費走弱,疫情對需求影響較多。8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錄得47.5,商務活動受8月疫情防控加強影響,但其內核是否表征服務活動真實放緩也需警惕。
PMI分項指數
通過對PMI歷史分位數及年化變動趨勢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原材料供應偏緊對中下游生產的擠出效應仍較強,基建和地產被寄予厚望但能否持續發力仍存疑惑,出口訂單降速過快、在手訂單也持續衰減,這暗示后面被動庫存周期或將開啟。服務業缺位多大程度是疫情的原因、多大程度是自身發力不足,這仍存疑。但觀察BCI前瞻預測指數可以發現,企業利潤前瞻已經下破50,后續生產積極性較低。由此可見,當前很難有支撐商品價格大幅上行的基本面因素存在。
基于此,從策略角度講,隨著全球經濟周期性弱化已經開始顯露,9月大宗商品上行驅動不足,尋找做空機會勝率更高。
全球復蘇放緩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和一些宏觀關聯度較高的品種走勢上看,全球復蘇放緩的態勢日趨明朗。
一方面,從經濟數據來看,雖然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指數仍處于擴張區間,但環比均出現拐頭跡象。先看中國方面,因為疫情防控和產業結構的差異,中國經濟領先全球恢復,在年底脈沖式出口的拉動,國內經濟向中長期增長中樞回歸。相比之下,歐、美、日制造業PMI從5月開始回落,而作為全球經濟前瞻的“金絲雀”——韓國,其國內制造業PMI從4月開始環比下行后,則更接近全球復蘇斜率見頂的”拐點時刻“。
另一方面,金融屬性較強的銅價格的同比走勢,也能印證全球經濟的見頂回落。國內外銅價從去年4月開始持續上行,至今年5月見到數年高點,其走勢與本輪歐美制造業指數見頂時間基本一致。大周期角度看,全球制造業被動補庫周期內,”缺貨“的假象其實質則是貨運缺失造成的全球貿易的不通暢,反饋到商品價格端溢價上漲,今兒導致”買漲不買跌“的囤積現象發生。伴隨疫苗接種率全面提升,疫情控制措施逐步放松,交運環境通暢,國際貿易時效加快,缺失的供應端回歸會造成被動補庫現象的終止,從而變成庫存的被動周期。這也意味著商品的見頂拐點臨近。
國內地產、基建動力存疑
從產業中觀方面看,一方面,全球房地產景氣周期雖然還有向上動力,但國內房地產數據已經持續下降。雖然最近市場傷有關下半年房產放松的傳聞甚囂塵上,但在“房住不炒”“三條紅線”等政策強壓下,房企資條件收緊的背景下,投資持續回落是結果。
同時,高杠桿率造成金融風險隱患是亟需管理的。此前的中央財經委會議上重點提到“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的高杠桿率必然要做穩定“去、降”的路徑,大幅放開融資是不現實的。當下竣工數據相對偏強則是此前高新開工的結果,但在去杠桿下,房地產投資仍處于下行趨勢。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全球地產的補庫周期中,國內一直在調控,導致整體庫存不高,短周期“下行-拋售-加速下行”的負反饋出現的概率并不高,押注地產崩盤并不合適。
另一方面,從基建和專項債角度看,基于國內國際形勢,上半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是主基調,專項債發行進度相對滯后。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市場對財政政策發力的預期升溫,高層會議也指出“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基于此,市場普遍對下半年基建偏樂觀,近期也看到專項債的發行開始加速,8月第三周發行2241.6億元,創今年單周發行額度新高。
但需要注意,專項債約束較硬,實行“穿透式、全過程監控”“終生追責制度”,必須用于有一定收益的重大項目,一般要求本息覆蓋倍數在1.1以上。除此之外,在“化解地方隱性債務”背景下,城投平臺的發債和貸款等渠道受限,疊加近期“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基建四季度環比轉好,但大概率是低于市場預期的。
出口方面,由于疫情管控差異,國際訂單轉移國內,使得此前出口持續超預期,但是與國內出口對應的美國零售消費數據出現拐頭跡象。此前,美國實物消費高于均值的背后推動力,是美國聯邦失業救濟,其造成低收入崗位“工作”的收入不如“不工作”的收入。據統計,截至7月,美國實物消費增速已經高出近五年復合均值增速近11%,失業救濟刺激的消費惰性依賴,已對真實需求造成較大擾動。今年9月6日,美國聯邦失業救濟將正式到期,就業率或有改善,但消費偏好再度上升較難。因此,在美國的國內經濟開始均值回歸之時,美國實物消費拐頭均值回歸概率較大。
此外,同步可觀測的中高端和中低端出口國——韓國和越南的數據可以發現,其出口已經數月同比下降,由此估計后期我國的出口或較難再超預期。
商品價格多處高位,歷史上9月跌多漲少
當下大宗商品價格總體處于歷史較高位置。國內商品綜合指數來看,除農產品和貴金屬外,均處于2006年以來歷史極高分位。
國際大宗商品中,工業品價格也處于2006年以來歷史較高分位。農產品則由于存在歷史極端天氣問題,國內外價格雖處于歷史偏高分位,但離極端位置稍有距離。
統計商品指數10年數據顯示,9月下跌概率在70%,其中在下跌較多年份,上漲商品占總體樣本的1/4以下,比如2020年50個活躍品種中有12個品種上漲,2017年38個活躍品種中只有8個品種上漲,這兩年9月漲幅第一品種幅度是跌幅第一品種幅度一半。
總體而言,當前,多數商品價格均處于歷史高位。從統計規律看9月跌多漲少,同時,在全球經濟復蘇放緩背景下,國內驅動不足,疊加美聯儲Tapper金融約束條件終會收緊,大宗商品易跌難漲,從概率角度尋找做空機會優于尋找做多機會。
分品種來看:第一,與宏觀經濟相關性高,金融屬性較強,且生產端沒有太多政策擾動的,比如鐵礦、銅,這些品種在后市或將受累于宏觀景氣度拐頭;第二、產業鏈傳導有問題,即產業鏈利潤分布較為扭曲,比如紡服條線,棉花、聚酯,此類品種屬于已經體現消費轉弱,同時下游低景氣度尚未完全傳導至中上游,在復蘇放緩背景下,低景氣度終將傳導至中上游,中上游持續性存疑;第三,今年四季度確定有新增產能的,例如聚烯烴、乙二醇等,在復蘇放緩需求曲線下移的條件下,供給還能顯著上移的品種更宜空配。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