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以“邁向碳中和時代”為主題的第九屆上海院士專家峰會上,多位院士共話碳中和發展模式、低碳能源革命等熱點話題,為實施“雙碳”戰略建言獻策。
當下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還有哪些舉措?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道路又該怎么走?與會院士們認為,應該多措并舉,走出一條中國式減碳道路。
“實現‘碳中和’一靠減排,開發新能源;二靠增匯,主動增加碳匯實施負排放。其中,增匯是‘不減產的減排’,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提出,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碳庫,未來要實施海洋負排放國際大計劃,推動建立海洋增匯國際標準,最終形成并提出海洋碳匯的“中國方案”。
業內人士介紹,國際上關于海洋負排放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識,實現路徑主要有陸海統籌生態增匯、近海缺氧環境增匯和海底碳封存技術與工程等。他建議,未來要實施綜合儲碳生態示范工程,實施陸海統籌、減排增匯、量化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海洋增匯國際標準等。
在“雙碳”目標下,建筑行業因其耗能不斷上升引發外界關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碳排放量101億噸,僅建筑領域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就達39億噸,建筑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碳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
“實現碳中和要以城市為主體,城市碳中和則以建筑凈零碳排放為主攻方向。建筑碳中和要以供暖制冷、生活熱水、降耗減碳為主攻方向。”烏克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建議,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控制住建筑全壽命期的凈零碳排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議,走向碳中和關鍵有兩點:一是提升低碳技術,加快產業轉型;二是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生產。
“現有碳排放量大的企業要加強能源再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另外要盡量多利用LED照明,降低能源使用。產業轉型方面,要發展智能產業、信息產業。”業內人士說。
“雙碳”目標下,從能源到金融,各行各業都制定了自己的路線圖。院士們建議,要在既保證發展又保證實現“雙碳”目標之間取得平衡,這就需要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并大力發展新能源。
“無論是能源供給或是流程制造,我們一定要通過新技術、新一輪科技革命減少碳排放。”中國工程院院士表示,要推動數字經濟產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能源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構建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新格局。這既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
談及我國現有能源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基銘建議,要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把碳排放強度和能耗降下來。要通過技術創新,使現有工藝過程、原料和生產過程、產品都能達到綠色化。此外,二氧化碳的收集、封存、再利用技術也要有所突破,特別是石化產業要走綠色化、自主化、一體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綠色發展道路。
褚君浩進一步表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達到25%。光伏行業有很多新技術正在發展,包括“光伏+制氫”、“光伏+5G通信”及“光伏+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綠色建筑”,這幾方面都是行業內的前瞻性技術。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