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即在生態環境損耗量配額不變的情況下,盡快徹底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推動形成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的綠色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在這一過程中,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具有關鍵性作用。綠色技術是基于綠色發展理念,旨在提升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體系,尤其是發展綠色生產力要以綠色技術作為關鍵支撐。
各國發展綠色經濟的經驗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綠色技術發展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認識到,只有通過綠色技術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缺乏綠色技術創新,經濟社會發展便無法實現其“綠色”愿景。在各國應對環境挑戰過程中,綠色技術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德國是較早意識到發展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重要性的國家之一,積極推行針對制造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在德國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和規劃之中,制造業因其作為主要的能源使用者、環境污染源以及重要的就業機會提供者而處于關鍵位置。德國采取了一種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即“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保護”,該策略鼓勵企業采納和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并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施環境保護的原則。根據相關法律,企業在產品使用過程中要避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并對消費后的產品進行回收和專業處理,以促進資源的循環使用。雖然這種可持續策略對企業構成了明顯的挑戰和壓力,但也為企業打開了巨大的利益和機會之門。
美國也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并且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激勵科技創新、優化法律框架、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力度、進行能源結構改革、制定綠色發展策略等。近年來,美國政府制定出臺了支持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法律和規章,并且加強了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尤其是促進智能機器人、新能源、先進材料、人工智能、3D打印及納米生物技術等高端制造業與新興產業的發展。
綠色技術發展促進轉型升級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包括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制造清潔化、廢棄污染資源化、產業結構綠色化、綠色產品市場化、綠色服務普及化、綠色消費常態化、環境保護系統化等方面的穩定持續發展。綠色技術發展作為一種考慮了環境約束的技術進步,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核心動力,也是增強綠色競爭優勢、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
第一,綠色技術有利于減少主要污染。綠色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可以減少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產生,從而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綠色技術能夠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過程,通過優化產品設計、材料選擇和生產流程,減少能源消耗和資源浪費,為產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綠色技術注重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性,鼓勵企業遵循循環經濟理念,通過采用可再生材料和循環再利用,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二,綠色技術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化。一是改造產業“非綠色存量”,穩定產業規模和生產能力。通過采用綠色技術對已有生產線、工廠等進行改造升級,可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環保性能,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二是擴大產業“綠色增量”。通過采用綠色設計、綠色材料和綠色生產工藝等技術手段,可以減少產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三是提升產業“綠色質量”,提高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通過推進綠色設計、綠色采購和綠色生產等環節的一體化協同,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效益增加和環境優化的綜合效果,同時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并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四是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穩定市場需求,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隨著人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環保、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為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遇。
第三,綠色技術有利于優化人力資本結構。隨著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綠色資本和技術變得更加重要,這導致了投資回報率的增加,進而激勵企業增加各種投資,包括人力資本投資。隨著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企業也不斷引入先進的綠色管理模式和運營技術。在綠色技術發展應用過程中,“智能資本+人力勞動”的人機協作方式降低了以程式化任務為主的就業比重,使企業更加傾向于雇傭掌握綠色技術的高技能勞動力,由此誘發綠色知識與綠色技術密集型行業對高端勞動力的需求。這種需求趨勢預示著高技能勞動力將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高技能勞動力因此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即技能溢價。這一方面促使企業為員工提供更多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從而提升其人力資本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低技能勞動力主動參加技能培訓,學習新型綠色技術以適應市場需求。不僅如此,綠色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還對勞動力適應技術變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勞動者持續學習和提升綠色技能,由此促進人力資本結構持續優化。
第四,綠色技術促進綠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從融合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綠色產業融合,包括綠色技術與傳統產業、綠色產業之間的融合,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融合,即通過創造高度協同效應和積極反饋效應形成具有強烈互動關系的產業集群,從而在產業鏈上產生關聯效應,進一步影響其他上下游產業的融合行為。其中,綠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傳統產業的資本深化,重塑生產組織模式,加速產業轉型升級,而且還將催生一系列蘊含前沿綠色技術的新產業(如可持續能源管理服務、碳足跡管理等),從而改變原有產業結構。二是綠色產品融合,這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最直接體現,是“綠色+產品(服務)”的創新形式,如綠色金融、綠色信貸等。綠色產品融合能夠使消費者享受更便捷的消費體驗和更貼切的服務,從而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由此實現增值效應。三是綠色市場融合,即通過綠色技術使原處于不同市場的非競爭性綠色產品轉化為競爭性綠色產品。綠色市場融合擴展了企業的生產與服務邊界,通過需求效應與競爭效應擴大企業市場范圍,有利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這也是綠色技術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的表現。
政策發力推動綠色技術發展和應用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應積極推進綠色技術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把綠色技術創新作為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動力和保障,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和“含金量”。
第一,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的全面支持。建立專業的綠色技術研發中心、示范基地、推廣平臺以及交易中心,促進產業界、學術界、政府之間的協同合作,積極推動綠色技術的創新更迭。這有助于推動綠色技術不斷創新、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環保和高效的解決方案。
第二,完善產業標準和認證體系以推動綠色技術穩定發展。政府應積極引導和參與制定產業標準,確保產品生產過程符合環保要求。同時,建立完善的認證體系,以確證產品綠色性能,提高市場透明度,增強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信任度。這將使企業更加積極地采用綠色技術,從而促進產業發展綠色升級。
第三,加強財稅激勵政策以促進綠色技術廣泛應用。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稅收激勵、補貼和優惠貸款等方式,降低綠色技術的投資成本。這不僅有助于企業積極開發和應用綠色技術,還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通過財稅激勵政策,政府能夠引導市場主體朝著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第四,實施數字化支持政策以助推綠色技術發展升級。政府應通過多種引導和支持政策,鼓勵各類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更好整合和應用綠色技術。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促進企業內部信息共享,提高綠色服務效率,實現數字化轉型促進綠色技術升級和產業綠色轉型的效果。
第五,合理引導消費者需求以促進綠色技術應用和普及。政府部門應通過宣傳和教育普及活動,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的認知水平,增強全社會對綠色產品與服務的消費觀念,引導不同消費群體擴大綠色需求,提升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和應用的根本動力。
(作者:郭克莎系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田瀟瀟系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特聘講師)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