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鋼輪軸研發團隊堅持“四化”導向,強化算賬經營和精益研發,瞄準車輪、車軸熱處理產能瓶頸,大施技術創新手段,實現了攻關新突破,譜寫出一曲輪軸高效化生產的技術創新之歌。
車輪熱處理效率提升10%
馬鋼車輪年產設計能力為70萬件。2023年達到60萬件,創造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車輪產能以最普通的840mm直徑貨車輪計算,而實際生產包括直徑915/970/1050/1250mm等眾多產品,且其他工藝較貨車輪也復雜很多,尤其是熱處理工序,當生產直徑大于1000mm的產品時,效率明顯降低,導致其產能低于軋鋼工序,造成軋制毛坯時的堆料,影響了車輪產能。
如何提高車輪熱處理產能,優先考慮縮短加熱時間,但是這存在技術風險。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原始軋態組織無法消除,導致質量不符合標準。
一邊是年產60萬件的目標重擔,一邊是可能存在的風險。如何破局?馬鋼交材與馬鋼技術中心成立車輪熱處理專項攻關團隊,科學謀劃,精益設計,毅然選擇了前者。
“同樣一件車輪放在1000℃的爐子里和放到800℃的爐子里,要加熱到800℃,前者更快,但風險是前者會出現加熱超溫。如果通過調整加熱溫度和時間,則完全可使在避免風險。”技術中心車輪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趙海介紹。
研發團隊開展加熱爐加熱方式靶向攻關。溫度必須低于材料的晶粒粗化溫度!
為了摸清不同材質車輪的粗化溫度,攻關人員針對美標產品、歐標產品、鐵標產品等不同產品,開展了系統的實驗室試驗,逐一檢測出粗化溫度明確工藝關鍵控制點。加熱溫度訂好了,加熱時間怎么設計?研發團隊采用黑匣子測溫技術,一遍一遍試,從一小時、半小時、十分鐘、五分鐘,控制時間越來越精確。
通過協同高效攻關,熱處理加熱時間降低約半小時,熱處理效率提升10%,產能提升5%。
車軸噸鋼能耗降低170元
馬鋼車軸產線產能設計約4萬件,投產以來,85%以上車軸熱處理工藝為“正火+回火”,“兩次正火+回火”工藝。
車軸通過懸掛式連續熱處理爐進行熱處理,車軸按預定“節拍”連續經過正火加熱爐、冷卻室、回火爐。“節拍”決定熱處理總時間,從而決定熱處理能耗。
然而近年,隨著市場對馬鋼高端車軸產品的青睞,車軸產能放量,及節能降耗“綠色化”生產對“節拍提速”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攻克“節拍”瓶頸勢在必行!
馬鋼交材與馬鋼技術中心“一拍即合”,組成車軸熱處理聯合攻關組,開展全工藝全時段工藝攻關。
“以往采用的經驗方法進行熱處理工藝設計,根據車軸規格不同熱處理節拍設定為8~10min加熱、冷卻、回火時間明顯過剩,“節拍”過慢會導致熱處理時間長、能耗高;要設計科學精準的熱處理制度,必須從產品特性和工藝系統研究。”技術中心車輪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于文壇介紹。
聯合攻關團隊基于車軸相變進程和裝備特點,對車軸徑向、軸向性能、組織、成分分布分析,確定了影響性能均勻性的關鍵影響因素,通過實物車軸在線“黑匣子”測試,確認加熱、冷卻過程的相變結束時間,結合工藝-性能關系研究結果,優化了車軸熱處理工藝。
攻關組進行了現場工業性驗證以及實驗室正火、回火保溫時間對車軸組織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驗證了優化車軸熱處理工藝的可行性、可靠性,最終實現了全規格車軸熱處理節拍的統一。
在此基礎上,攻關組構建了極致高效的生產工藝體系,形成了車軸熱處理“節拍”縮短控制技術、車軸熱處理“節拍”統一控制技術、車軸通體性能均勻性控制技術、車軸“路徑轉換優化”技術。
通過熱處理工藝技術攻關,車軸噸鋼能耗直接降低了170元,性能一次檢驗合格率提高13.57%。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