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就如何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出了指導意見,為鋼鐵市場營造了健康有序的良好發展環境。《意見》與此前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共同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意見》明確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指導意見》也要求以“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推進鋼鐵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促進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為指導思想,以“堅持統籌協調,統籌供給保障、綠色低碳、資源安全和行業發展,遵循鋼鐵工業發展規律,保持去產能政策的穩定性和前瞻性,提高供需的適配性、有效性”為基本原則之一。對此,筆者針對“提高供需的適配性和有效性”,從4個方面做一簡要解讀。
總量控制——
提升鋼鐵供需的適配性和有效性
2021年,我國粗鋼產量為10.35億噸,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為79.2%。由此推算,中國粗鋼產能在13.07億噸左右,盡管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比全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77.5%要高出1.7個百分點,但畢竟粗鋼產能總量還是大,過剩粗鋼產能達2.72億噸。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海關數據,2021年中國粗鋼消費量在9.9億噸左右,凈出口了4500萬噸粗鋼。中國粗鋼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即使按照去年5月份消費最高峰時的表現算出年化粗鋼消費量11.5億噸,產能也過剩了1.57億噸。這些過剩產能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沉淀了大量的制造業投資,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還帶來了行業的無效競爭,甚至相互傷害。
展望未來中國鋼鐵消費,一方面,“雙碳”目標影響了鋼鐵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結合國外一些國家的鋼鐵消費特點,中國“十四五”期間鋼鐵消費或達到一個峰值(11.5億噸/年左右)。再有,考慮到構建“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就更進一步降低了這個消費峰值的彈性高度。
所以,要堅持總量控制,考慮中國鋼鐵產能的絕對量巨大,理想的狀態是鋼鐵行業維持80%~87%的產能利用率,才能達到最佳的適配性和高度的有效性。
此外,建議建立鋼鐵產業大數據平臺及時采集鋼鐵企業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產能利用率等大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出臺差別化調控政策,不搞簡單的層層分解。
結構調整——
提升區域、品種和工藝結構的適配性和有效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即使是在減產相對科學合理的2021年,國內粗鋼產量排名第一的河北省,粗鋼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22%,但GDP只占全國的3.6%,大量鋼材不得不外發;再如遼寧省, 2021年粗鋼產量占全國的7%,但經濟總量只占2.4%。消費季節性比較強的東三省,每到冬春季,大量鋼材南下。根據已公開統計數據,2021年東三省螺紋鋼(4622,101.00,2.23%)產量為1788.8萬噸,南下682.6萬噸,占比為38.2%;盤線產量為1337.2萬噸,南下670.1萬噸,占比達到50%。而再看經濟體量排全國第四的浙江省,GDP占全國的6.5%,但粗鋼產量只占1%。根據杭州鋼貿商會的統計,2021年到達杭州的鋼材總量達到3473.74萬噸(比2020年少了219.66萬噸)。
可見,國內鋼鐵工業區域結構雖較過去有一些優化,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大量原燃料北運,然后生產成材南運,極大地占用了運輸資源,增加了產品成本,區域內的過剩也容易導致惡性競爭,從而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且這種區域結構的不合理,實際上也是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其中包括產品結構的不合理。
此外,我國鋼鐵產業還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產業集中度偏低,定價能力偏低。為此,《指導意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依托行業優勢企業,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分別培育1~2家專業化領航企業。
建議盡快開展頂層設計,結合區域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等,詳細規劃設計各區域,實現產能布局合理、工藝結構完善(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的比例要提升至15%以上)、品種結構優化。
科技創新——
提升產品工藝技術適配性和有效性
鋼協此前調查表明,我國依然存在尚需依賴進口的冶金技術裝備和器件,在這些領域沒有擺脫依賴引進、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鋼鐵短板的材料主要有3類:一是處在研發階段,與國外有較大差距,短期實現應用難度較大的產品;二是已完成研制并得到用戶實驗驗證,但尚未真正應用的關鍵品種;三是一致性、穩定性差,還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實現進口替代的品種。梳理出的70項短板材料主要集中在8個領域:航空航天裝備10項、先進軌道交通4項、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29項、電力裝備10項、節能與新能源汽車7項、石油石化4項、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4項、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項。這些短板材料,我國年消耗量約為220萬噸,而其中56個特殊鋼品種占80%,以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高溫合金為主,具有批量小、規格多的特點。
此外,隨著低碳發展的要求,一系列新工藝技術正在研究,比如低碳零碳鋼鐵流程再造技術、能效提升減碳集成優化技術、富氫還原+富氧高爐技術、鋼化聯產提碳降碳固碳技術等。
對此,《指導意見》要求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力爭達到1.5%,每年突破5種左右關鍵鋼鐵材料,形成一批擁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氫冶金、低碳冶金、潔凈鋼冶煉、薄帶鑄軋、無頭軋制等先進工藝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行業自律——
提升經營環境的適配性和有效性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因此,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經營環境,非常重要。
中國當前乃至未來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按期實現“雙碳”目標。作為碳排放大戶的鋼鐵行業,《指導意見》指出要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還要求80%的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
2021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鋼鐵行業減量發展,為減污降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指引的背景下,鋼鐵行業仍出口了6690萬噸鋼材,同比不降反增(增長24.6%),也有一些企業存在錯報(打時間差)瞞報(少報)的現象,使得市場運營中仍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增加了無效的污染和排放。對此,除了行業自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良好健康有序的市場發展環境勢在必行。
實踐也證明,減產增效也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鋼鐵企業結合自身經營情況及整個市場表現,合理安排產銷動態平衡,堅持自律,仍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不二法則。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