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鋼鐵行業運行回顧
從世界鋼鐵行業生產情況來看,2021年全球鋼鐵生產恢復增長,粗鋼總產量為19.51億噸,同比增長3.7%。
從我國鋼鐵行業運行情況來看,2021年呈現六大特點:一是粗鋼產量前高后低,累計實現同比下降;二是鋼材進出口面臨新導向,全面取消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對生鐵、粗鋼、再生鋼鐵原料、鉻鐵等產品實行零進口暫定稅率;三是鋼材出口總量高于上年,下半年逐月回落;四是鐵礦石價格上半年持續沖高,下半年震蕩回落;五是行業效益呈前高后低走勢,創歷史最高;六是鋼材價格波動上行,自四季度開始高位回調。
從我國鋼材消費情況來看,2021年國家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但受政策調控環境趨緊、房地產先行指標疲弱、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建筑行業和制造業需求減弱;全年鋼材消費量高位徘徊,為9.47億噸,同比下降4.8%。根據國內重點用鋼行業消費情況進行測算,2021年我國建筑行業鋼材消費量同比下降,制造業鋼材消費量同比小幅增長。
2022年鋼鐵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從世界經濟發展環境來看,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分化,發達經濟體逐漸領銜全球經濟復蘇,新興經濟體復蘇相對滯后。隨著貨幣和財政支持政策刺激效果開始減弱,供應鏈出現嚴重阻斷,截至2021年底全球經濟增勢大幅放緩。目前,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巨大阻力和諸多不確定性,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
從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來看,今年以來國內終端需求仍然偏弱,制造業擴張力度有所減弱。2022年國家經濟政策以“穩增長”為重中之重,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經濟運行更趨穩固均衡,政策發力適當靠前,但仍需關注明顯增加的下行壓力和預期轉弱背后的潛在風險。
從產業政策環境來看,我國鋼鐵產業政策導向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構建更高水平動態供需平衡。鋼鐵行業需要扭轉簡單的“數量”發展思維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方式。二是深入推進綠色發展。國內鋼企環保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推進大氣污染物治理任務巨大,超低排放改造仍是重點工作,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三是能耗雙控仍是重要抓手?!笆奈濉逼陂g能耗雙控仍是推動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近期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節能降耗。四是低碳轉型逐步推進。鋼鐵行業低碳發展形勢趨向于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總量雙控控制,將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一企一策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推進綠色金融創新,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并將碳達峰行動納入中央環保督查、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五是數智化轉型大勢所趨。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將重點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工業互聯網建設、行業關鍵技術領域標準研究、智能管控平臺建設等工作。
2022年鋼材需求預測
根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預測,2022年世界鋼材需求量將同比微增,世界各大洲鋼材需求占比結構也將有所變化。
2022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二年,重大項目將陸續落地實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持續深入推進,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
基于對我國建筑、機械、汽車、家電等主要用鋼行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并考慮國家經濟發展態勢、穩增長相關政策實施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影響,綜合判斷2022年我國鋼材需求量仍將維持高位,中長期鋼材需求將維持高位并緩慢下降。
鐵礦石需求及價格走勢預測
從世界供需情況來看,2021年世界鐵礦石需求量22.5億噸,同比小幅增加1.2%;預計全球鐵礦石產量約23億噸,其中澳大利亞、巴西兩國鐵礦石產量占比約60%,四大礦鐵礦石產量保持小幅增加,占比在45%左右。
從我國供需情況來看,2021年我國鐵礦石供應整體逐步向“外減內增”趨勢發展,需求下降、進口減少、國產增加;鐵礦石港口庫存長期維持在1億噸以上水平;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下降至76.6%,國產礦自給率逐步提升。
從鐵礦石價格來看,2021年鐵礦石價格在達到最高點230.59美元/噸(CIOPI)之后,隨著我國粗鋼產量下降、鐵礦石需求減少而逐步回落。全年鐵礦石進口均價164.3美元/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進口鐵礦石呈現“價增量減”現象。2022年以來,進口鐵礦石價格波動上升,截至3月18日達到150.04美元/噸。
關于鐵礦石市場及價格走勢預測,根據供需平衡分析,預計2022年,全球鐵礦石供需將呈相對寬松態勢,中長期將呈動態平衡態勢。我國鐵礦石需求將逐步下降,但高品位鐵礦石需求呈現結構性增加;鐵礦石供應“外增內減”趨勢將逐步扭轉;廢鋼替代鐵礦石趨勢將日益顯現。綜合判斷,預計2022年鐵礦石價格將呈現“前高后低”趨勢,全年進口礦均價將高位徘徊;從中長期看,鐵礦石供大于求的格局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十四五”期間鐵礦石價格將有所下降。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